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教師動態 畢恆達 A. 近年從事活動

這兩年來我在城鄉所講授的課程有質性研究、環境心理學、街頭藝術、論文寫作、人與環境關係導論等。這些課程的教學成果,我都希望可以寫成書籍與更多人分享。其中質性研究、論文寫作方面,已經在2004年出版「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他成為台灣許多研究方法課程的參考書籍,我也收到幾百封來自讀者的回函。最讓我感動的是,很多研究生說,讀了這本書籍之後,讓他們豁然開朗、感到心安、知道怎麼繼續走研究這條路。還有人雖然已經畢業了,因為讀這本書,所以想要再讀一次研究所,因為寫論文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今年我花了幾乎一整年的時間繼續增加內容,已經從六萬字增加到十四萬字,預計明年初出版增訂版。此外,街頭藝術這門課以及國科會相關研究的成果,也計畫明年出版新書:「我愛塗鴉」。

去年八月我接受聯合報的邀請,在其「名人堂」專欄撰寫文章,內容都圍繞在我的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研究、環境心理學、研究方法等。目前已經刊登的文章有:男女分開競技,強化性別不平等;無性別公廁,開拓身體展演新空間;兩性解放吧,男人其實也想哭;期待超越藍綠的那道彩虹;看海角七號,聽野玫瑰釋放和解;男友大庭廣眾求婚,妳會答應嗎;性別平等 國小教科書落實了嗎;捷運升降電梯,只准男性搭乘?;制服的故事;張開雙眼,看見不同生命的需要;看對電影,教你寫出好論文;白痴造句法把論文變難看了;一味追求SCI的怪現象;你的人生由廣告作主?;用監視器城牆守護台灣?;女人不美就沒有價值?;塗鴉‧小廣告‧舒舒‧瑤瑤;街頭塗鴉 一定要清光光?;文科研究生的論文主題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跑酷 在都市叢林跳躍吧;同志大遊行,空間的歷史軌跡。

底下是我對目前過於著重量化、(英文)期刊論文評鑑制度的看法。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台灣學術界不免也加入了競爭的行列。為了刺激與管理學術生產的競爭力,國科會與教育體制因而產生了一套量化評鑑指標(主要是SCI、SSCI論文發表數)。以量化得分對大學、系所與教授進行獎懲。此後,臺灣發表的論文篇數確實逐年提高,甚至已經超過規模跟我們相當的科技先進國家,包括芬蘭、愛爾蘭和以色列。然而代表論文品質的被引用次數卻仍偏低,跟鄰近的菲律賓、泰國和印尼相差無幾。我們要思考,這種一味的追求SCI,會不會讓我們的學術成為西方學術生產下游的代工而已。事實上,有些SCI論文自出版後,根本就無人引用。然而此種評鑑制度,卻造就了一種新的大學學術實踐的心態,影響教授的每日生活。如今教授見面的問候語是:「O教授,請問你現在幾點?」不是因為挑燈夜戰,日夜不分,而是關心對方論文發表依據公式計算出來的點數。
無論主觀上是否有意,上述評鑑制度都已造成以理工思維來評價社會人文的後果。尤其像是護理之於醫學院、人文地理之於理學院,以及社會科學院之於整個大學,因為SSCI論文篇數相對較少,拉低了整體出版數字報表,輕則遭抱怨幾句,重則遭當面羞辱,成為他人眼中的害群之馬。
教授是一個良心志業,當然同時也需要評鑑。但是如果不落實多元標準並行的評鑑制度,繼續重數量輕品質、重理工輕人文、重研究輕教學;如果學術發展缺少了社會關懷(SCI: Social Concern Index),則當今我們所擁抱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會不會只是西方學界眼中的怪現象(SCI: Stupid Chinese Idea)呢?更令人憂心的其實是,教授因此減少教學投入,而大學生也不自覺習得這種汲汲營營於追求發表數量的心態!讓學術從一種可以獻身的志業,變成一種追求產出的企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