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桂林魯家村:地方智慧及專業者參與的經驗 (四)劉育珊、古燕秋、陳慧蓉、涂振源、廖宜霈

四、工作坊前進魯家村

(一) 籌備過程

今年四月是我們第一次拜訪桂林魯家村,停留四天。公家機關方面,我們與中規院與桂規院有幾次討論;在村民方面,則是開辦了幾次座談會,包括專對村中老人、婦女等,另外也請魯家村村長帶我們走訪桃花家畔幾個兄弟村。

六月底、七月初我們第二次拜訪。頭一天先與中規院及桂規院的人開會討論,隔天即進入魯家村,第三天村長及副村長再次帶我們走訪各兄弟村,讓新加入的工作成員瞭解整個空間感與地緣關係。接著便開始調研工作、發展議題、思擬規畫內容,過程中仍不斷與桂規院及中規院密切互動。為了獲得充足的在地意見,我們決定在魯家村舉辦一次工作坊以及一次村民大會。

但天公不作美,七月本就是桂林的雨季,我們正好碰上桂林幾年來最嚴重的大雨水患,桂林市區外圍道路幾乎淹沒,魯家村也被大水孤立在荷葉地上,幾日另人不得其門而入,工作坊的日期也一延再延。大水從七月三日淹到五日下午才退去,工作坊及村民大會於七月九日舉辦。


(二) 青年學子工作坊

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喚醒魯家村青少年對從小成長的地方記憶,鼓勵他們發掘更多村子有趣的地方。同時,也趁此機會讓村長或青少年可以認識對方眼中的魯家村,讓兩代人有機會互相交流。最後,我們希望培養青少年在這次活動後有結社的可能,讓他們可以共同合作為村子做些事情,如:繪製族譜、記錄村史等。

1.賓果遊戲

我們請青少年提出他們小時候或至現在依然常在村子玩耍,印象深刻的地方,以進行接下來的賓果遊戲。青少年提到的玩耍地方包括河壩邊(陽波)、曬坪、大鄉巴(陽旭虹)、石凳、堂伯家(陽雨)、田裡烤地瓜(陽小鳳)、蓮寺(陽燕琴)、魚塘(秦亮)、乾橋旁小溪釣魚(陽全)
除了青年自行提出的地點外,主持人也詢問青年對於村中一些重要地點的認知。其中已經失去發豆芽和洗衣服功用的水井是大多數青少年都不知道的地方,大家似乎只知道有水鬼,唯獨陽波可以精確地標出位置。在此過程中,他們也沒有提及知青房與碾米廠。主持人和伙伴趁此機會讓在場的村長和青少年講述現今的豬寮曾經是知青房的故事、水井和合家村的淵源等。我們也讓最早連到賓果,贏得遊戲的三位參與者,得到我們從台灣帶來的罐頭獎品。

2.村子探勘與解說活動

當大賓果遊戲蒐集到魯家青少年玩耍的地點後,主持人就請他們安排村子探勘路線,並在現地和我們說故事。青少年考量時間與路線流暢度,捨棄遙遠的蓮寺與乾橋,以荷葉地作為解說的範圍。青少年也推派秦亮與楊燕琴為領導,帶領眾人參觀他們時常玩耍的地點。

我們從桃花閣出發,是第一站曬穀場。青少年表示以前會在那裏玩木頭人與紅燈綠燈停的遊戲;接下來是燕琴家門前的稻田,她們在稻子收割後,會拿自己種的番薯、芋頭,並買一些配料在田裡進行燒烤;第三站是魚塘,孩子們會在那裏採蓮子、釣龍蝦、青蛙或魚,但其實他們都不知道是誰家的塘;下一站是大鄉巴,那裡因為地方位子大,青少年在店家打烊後會在此玩捉迷藏。秦亮也說,那裡是魯家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為它前身是文化室,現在經營餐館,晚上變身為開會的場所;第站是曬坪,也是祥雲居的基底,以前孩子們也會在那裡玩一二三木頭人,直到前幾年盖房子後才作罷;第六站是石壩,孩子們說以前河水乾淨的時候,他們會在裡面游泳,現在水髒了不能下水玩耍;最後一站是石凳,女孩們表示會在那邊說鬼故事、聊天。

在探勘村子和講故事期間,青少年活動也吸引部分村民的注意,這也提高村民對即將在今晚舉行的工作坊有興趣。我們發現在這樣歡樂的氛圍中,村長和青少年互動是較為平等,村長也能從這次活動中了解村子青年的幼年記憶。


3.閒聊活動

工作坊最後一項活動是在桃花閣三樓「閒聊」,內容包含對村莊歷史與地景的記憶、對未來的想像、回鄉意願等。幾位小朋友說:「小時後大家常常一起出去玩」,現在因為放學回來要寫作業較少一起玩。旭虹和陽雪表示「國三要暑期輔導」,上初中有軍訓,8月初要到桂林空軍學院兩星期練軍姿。

1).豆腐業

大部分孩子都看過魯家村聞名的豆腐產業製造過程,但沒人會做豆腐。旭虹表示「天天看到飯店做豆漿」,魯家村農家樂餐館的豆漿都是自己用豆漿機研磨出來。陽波、燕琴、秦亮說:「在村子看過石磨,在飯店門口」,其餘人說沒看過。村長補充說:「村民現在不用石磨了,大鄉巴的窗台有一個小石磨,還可以用」。

2).豆芽業與水車

過去桃花江水清澈時,居民在江邊、水井邊孵豆芽,現因江水汙染,已經沒有孵豆芽了,小朋友說有在家裡看過用木桶孵豆芽。陽雪、陽雨、小鳳、燕琴、秦亮、陽全說曾經看過以前在江邊的水車,陽雨說水車是木頭做的,秦亮則說水車的直徑有兩米。大家鼓噪要隊長秦亮畫水車,後來秦亮、一位小女孩、村長、陽英和中規院的張娟,就在白報紙上邊畫邊討論畫出一個水車的雛形。

3).石壩

當提到魯家村入口的石壩,大家都知道六小齡童主演的西遊記曾在此取景。孫悟空飲了清澈的桃花江溪水、在石壩上蹦蹦跳跳。小朋友說小時候常去石壩玩,大概2-3年前,他們還會到水裡玩。小鳳說「以前會在石壩的上游游泳」,現在污染很嚴重。旭虹也說「水葫蘆繁殖,汙染水」。陽雨進一步解釋說:「因為江水髒,才讓水葫蘆長出來」。

4).淹水問題

魯家村每年都會遇到「逢雨季必淹」的問題。在桃花江漲水時,江邊會出現很多釣客。小鳳說:「漲水的時候,魚在家裡游來游去」。如果遇到雨量大淹掉整個石壩時,陽雨說他們會「從蓮寺那裡走回來」。


5).二戰燒村記憶

提到二次戰後,因日軍燒光政策,村子被大火燒盡的歷史時,大部分小朋友並不了解這段歷史。秦亮說:「抗日戰爭時,村子被燒光了」。小鳳則說:「抗日時,人跑去山洞裡」。村長補充說:「當年旭虹的爺爺剛出生沒多久,他爺爺共有五兄弟和一個妹妹。當時他爺爺最小,不是跑不動,是日本人追得很緊,小孩一哭日本人就會追上來。於是,他爺爺就給讓他太公丟進一個山裡面的刺叢裡。直到日本人退了以後,才回去再找回來的」。大部分人對大火燒以前的村子,到底是長什麼樣子都沒有印象。提及村內老人懷念的石板路,青少年異口同聲說還是比較喜歡現在的路。秦亮說:「以前的比較滑,經常摔跤」

6).未來想像

大家對10年後魯家村的想像─小鳳說:「都是別墅」,秦亮跟燕琴都表示將來願意住在農村裡,因為這裡環境好、空氣清新。陽英則表示到時候「希望種田」。

7).青少年休閒活動

大部分的小朋友表示會去打工、上網。他們常搭公交去市區,幾乎每星期都會去。燕琴表示常去市區逛街、看電影、買東西、溜冰。青少年平常在家裡會幫忙幹家務,旭虹說:「有時候放學回來會在家裡自己炒菜,他們都去忙了我就自己炒自己吃,有時候放假的時候也會吵一些菜給妹妹吃」。在高職念烹飪的秦亮一聽到旭虹說是炒給自己吃,他就得意的說「我是炒別人吃的」。燕琴隨即說了一句「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逗得現場笑聲不斷。

8).回鄉服務

在回鄉意願的部分,女生較無意見。秦亮堅定的表示「我們本來就住這裡,以後肯定住村裡」。對於村內發展的農家樂,他說「喜歡有遊客來,只要不影響環境就好」。

我們在閒置話題開始時,主要是延續青少年對魯家村的記憶。我們發現青少年的記憶和村長這輩的記憶是出現斷層的情況。如:青少年記得村子桃花江旁有一架水車,但事實上在更早以前,村子是有三架水車;青少年也不知道現今的豬寮曾是知青房;他們也很少和兄弟村的青少年接觸。過後,我們企圖從他們目前的就學課程著手,話題開始圍繞青少年對魯家村的未來想像和將來的回鄉意願。有位青少年對村子的想像是將來會有許多別墅,也有位青少年覺得魯家村終究是自己的家鄉,將來是會回村子居住。但大多數的青少年對這兩個「話題」比較不能具體發表意見。

雖然青少年沒有針對未來的魯家村發表太多看法,但這次活動也達到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村長和青少年有機會互動,青少年能夠表達一些他們對村子的回憶。同時,這次的活動也許會在他們心中留下印象,對魯家村將來的發展也有一個初步概念。


魯家村下午青年工作坊大賓果遊戲部分作品

(三) 魯家村夜晚工作坊

晚上的魯家村民工作坊,主要目的是向村民報告宜蘭工作室和台灣大學城鄉所實習小組於今年4月及6-7月,在魯家村範圍進行的基地勘查(水系統、田地使用權狀況)、居民訪談活動、規劃者對魯家村的看法和意見等。魯家村夜晚工作坊在晚上9時30分開始,全程約一個半小時。這項居民會議吸引村子公公、婆婆、中年男性及女性居民、小部分年輕人及小孩出席。據估計,出席人數最高達到80人。

劉可強老師負責向魯家村民作簡報。在簡報過程中,大部分居民表現出對團隊所拍攝及呈現照片的好奇心。部分居民則是專心聆聽村子的老故事和獨特地景,如:水井、江邊水車、碾米廠、河壩、磨豆腐、發豆芽。劉老師結束簡報後,陳育貞老師也表示希望利用晚上的居民會議,讓居民和規劃者互相了解,看規劃者的探勘報告和感受是否有不對之處,或是信息不夠完整。她提到在村子工作期間,最常聽到的是魯家村民齊心及希望和諧發展的事情。她認為如果要發展桃花江沿岸的地區,除了魯家村外,其餘的兄弟村也必須合作,才會有好的願景和未來。陳老師提及魯家村幾項重要的議題,包括新產業農家樂、宅籍地、三類農田淹水。她說如今魯家村農家樂蓬勃發展,可能會危及農業和漁溏的生存情況。她以台灣宜蘭作例子,鼓勵魯家村民繼續農田耕作和創新特色食物,因為城市居民喜歡的是鄉村原有的田野觀光風味,希望到鄉村學習耕種和品嚐特色菜餚。

陳老師和劉老師發言後,現場開始有居民(五位發言人皆為中年男性)站起來發表他們對魯家村未來發展的想法。居民的想法包括配合桂林市政府發展桃花江觀光旅遊業,但面對政府無法批准土地的困境、希望留在魯家村經營農家樂、住宿、特種農產品,而不是搬遷到其他地方、呼籲市政府協助魯家村解決他們與甲山村五畝飛地的爭執問題及期望中央和市政府有好的制度和組織,協助發展觀光旅遊業。居民在發表意見時,陳老師和劉老師也會給予回應。雖發言人以男性為主,但後頭的婦女村民其實也有私下討論,或是向陳老師詢問一下發展規劃問題,唯他們沒有站出來發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